您当前的位置 : 安徽科技网 > 权威发布

从“中国环境谷”发展看新质生产力跃迁式升级

安徽科技网   2024-04-16 14:57:03   来源:安徽科技网    作者:焦明仁 孙睿 左兴东   编辑:汪源

  3月15日,晴。

  6点的晨光,为中国环境谷大厦镶嵌上了一层金边。

  一辆商务车从大厦长影里稳稳驶出。带起的微风,恰好吹落了路边红梅最后几片花瓣,露出的新叶在枝头轻轻摇曳。

  这是一次春天里的出发。

  在合肥蜀山经开区管委会的带领下,中国环境谷10家企业准备满满,迎着朝阳一路向东,去奔赴一场开在春天里的场景对接会。

  4个小时后,滁州市经开区的会议室里,一阵又一阵掌声为这次春天之行填注了最好的韵脚。

  面对“量身订制”的环保解决方案,与会的滁州当地政府负责人和企业代表,都很激动。一场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对接,让参与者个个心潮澎湃。

  “恰逢其时!你们的到来,对滁州光伏+环境发展战略来说,恰逢其时!”

  “借势,造势与成事”

  所有“恰逢其时”的相见,也许背后都有一路披荆斩棘。

  “中国环境谷”从竖起这面大旗,到集聚400多家企业,营收突破450亿,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

  在合肥蜀山经开区这块只有6.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跨境电商、智能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一片峥嵘之势中,中国环境谷异军突起,生生立起了环境产业的金字招牌。

  这一切的发生,并非平地起风雷。

  看似无中生有,实则源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环境谷的崛起,就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时间回到7年前。在“中国环境谷”还仅仅是“想象”层面时,合肥蜀山经开区里那些敏锐的人,已经能感受到重重集聚的“势能云”。

  第一重势能,是天时。

  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功获批,环境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聚焦的四大领域之一。2018年,中央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历史新高度。

  第二重势能,是地利。

  一顷碧波之上的科学岛,与蜀山经开区是近邻,也是“紧邻”。位于科学岛上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大气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方面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一批“中科”打头的成长型环保科创企业已经在蜀山区悄然落户。

  第二重势能,是人和。

  合肥蜀山区坐拥合肥70%以上的科教资源,拥有高等院校27所、科研院所56个、国家大科学工程和重点实验室75个,10万多名科教人才和高校学生在此汇集,科教实力在全国省会城区中居于前列。2017年,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先进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更是在蜀山区正式揭牌。

  “正如有人形容的那样,中国环境谷的起航,最初是‘借势’,然后是‘造势’,最后是‘成事’!”合肥蜀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邓杰义向记者描述道。

  势能之下,不得不为,大有可为!

  环境产业成为推动发展的优选项。彼时,新质生产力的理念尚未出炉,但其内在驱动被蜀山经开区深刻洞察。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唯有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恰恰是合肥蜀山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一开始,蜀山经开区举措,就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神相契合。一条因地制宜,以科创为引领、产业发展新路径被确定,被坚持,被闯成了一条康庄大道!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集聚阳光电源(零碳基地)、湖南力合、蓝盾光电、中贝新能源、联鹏新能源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400余家,在大气、土壤、水等节能环保产业细分领域建立领先优势,积累了一批具备产业化条件的科研成果,2023年营收突破450亿元。

  挥起“大手笔”,练好“绣花功”

  在创新驱动的同时,中国环境谷全盘谋划,为谷内企业不断赋能。

  政策赋能,金融赋能,是一个接一个“大手笔”。

  2019年9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

  2020年,合肥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环境谷”。节能环保产业列入合肥市16个重点产业之一。

  蜀山区也将环境产业作为“六大产业”的重中之重,把“中国环境谷”建设列入区“十大行动”之首,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产业“链长”,成立专项行动组和工作专班,全力推进环境产业发展。

  2021年,安徽省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并且在省级层面成立产业推进组工作专班。“中国环境谷”作为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合作园区,成为安徽打造节能环保产业的主战场。

  2023年5月,规模120亿元的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母基金落户蜀山经开区,该基金将专注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发展板块,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以及“强链补链延链”方面发挥作用。

  几年发展下来,该争取的争取,该支持的支持,蜀山经开区大开大合,在政策、人才、金融上,大手笔的华丽招式一个接一个。但到了招商引资时,上上下下却变得“小气”起来,练起“火眼金睛”,精挑细选。

  新质生产力,重“新”,也重“质”,重的是“质量”,是“品质”。“中国环境谷”没有一味追求产业规模,而是全面调研摸排环境产业链条分支,以及8大领域和33个细分领域的产业布局图,精准招商。

  “我们的招商方向已经从招大引强转为引优育强与招大引强并重,既要关注已成规模的企业,更要培育增长性好、创新性强的企业。”邓杰义介绍道。

  环境产业链条环环相扣,不同的企业往往只专注某一细分领域。在实际招商中,一个个“小而美”的企业招进来,不断做精做强。当几百上千家发展良好的“小而美”组合在一起,就不是简单的“1+1+1+N”,而是“1+1+N”再“+2、+3、+4”。

  “中国环境谷”告别了传统路径,不断用组局的乘法思维,推动集群发展,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升级跃迁。

  “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逻辑是什么?就是要为这个产业集群赋能!被动求企业,不如主动地为产业、为企业去赋能。”王界曾担任安徽蜀峰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对于为谷内企业服务赋能,他深有体会。

  蜀峰环境于2021年成立,专门为入谷企业服务,提供场景、项目、资本、技术、人才等全链条对接。

  招商靠“火眼金睛”,服务就要靠“绣花功夫”,服务赋能,要把工作做到细之又细。

  在这块环境产业的“绣花布”上,王界曾带领团队的绣花针绣上一个又一个关键“要素”。人才要素、科创要素、资本要素,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准要素”。截至目前,蜀峰环境已推动谷内企业三批共25个团体标准发布,推动两项团体标准升级进入地方标准行列。中国环境谷正在致力打造成为全省环境产业标准创新应用示范高地,推进环境产业综合竞争力跃迁式提升。

  从“一方天地”到“顶天立地”

  “2023年,我们投入一个多亿的真金白银,去做应用场景的对接和打造!”王界介绍道。

  在为企业服务赋能上,中国环境谷不遗余力,把场景对接打造列为重中之重。

  环境产业有其特殊性,往往有大量同客异业的情况。王界举例说,比如一个工矿企业客户,他可能有需要净化污水,也可能需要保护土壤,还有治理工业废气的需求。面对同一个客户,中国环境谷要能拿出一揽子解决方案,以需求为导向的场景化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17日,“中国环境谷”、顺利举办“科技治巢”应用场景对接会。围绕巢湖综合治理、“三泥”治理两个专题应用场景,现场13家重点企业代表分别围绕发布解决方案,发挥自身优势务实建言献策。

  2023年11月15日,合肥首届应用场景创新大赛在中国环境谷举办。30多家谷内环保企业争相竞逐,竞逐“双碳绿色赛道”。

  中国环境谷还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把影响力和治理方案辐射到安徽省和全国。

  3月15日,春暖花开时,中国环境谷“走出去”系列活动2024年第二站,就走进了光伏之都,滁州。围绕含氟废水治理等环境治理场景需求,10家企业分别拿出解决方案,受到地方政府和企业一致欢迎。

  目前,中国环境谷已带领超60家企业走进阜阳、铜陵、淮南、六安、滁州等地,有效促进了30余个项目的精准衔接,达成了10余个项目的实质化合作。“走出去”活动让中国环境谷品牌越来越响,知晓度、美誉度不断攀升,不少企业慕名而来。“今年以来,上海水生、艾可蓝研究院、无锡德林海等100余家企业积极入谷。”蜀山经开区节能环保产业专班负责人介绍。

  一个场景,就是一方天地。在这方天地里,环境产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这是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包含传统生产力没有的种类和结构,技术水平更高、质量更好、效率更高、更可持续。

  2023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政府共同组建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正式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任首任院长。

  环境研究院面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工程技术创新、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培育新兴减污降碳环境产业”为主线,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国家减污降碳环境产业创新源头、关键装备来源中心,打造“中国环境谷”等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引领我国环境高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环境研究院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省内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既要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还要解决湖泊、水环境、土壤、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双碳等方面的问题,做好‘顶天立地’的研究。”刘文清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从“一方天地”,到“顶天立地”,中国环境谷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中,不断书写着跃迁式升级的产业传奇,他们正在向着千亿目标,奋力迈进!(焦明仁 孙睿 左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