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清晨,安徽师范大学暑期实践团队来到合肥市长临河中学,在一间充满松木与木屑气息的工作室里,只见“长临河逸品根雕”第四代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周银章正在窗边的一方桌案前专心雕刻一尊貔貅,各类雕刻打磨工具陈列在旁。
“根雕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周银章谈到根雕艺术时,眼睛里总是闪烁着光芒,他对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充满了激情与热爱。
图为周银章正在雕刻一尊貔貅 通讯员 杨志远 供图
“方寸之间定成败”
“做根雕的过程是一个减法过程,它只能减不能加,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定要慎之又慎”,周银章表示,“方寸之间定成败”。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木根原有形态为基础,人的思维创作为辅助,加上细致的手工制作,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根雕艺术品。根雕讲求整体性,任何一刀失误都会让整个作品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让整个作品功亏一篑。
“即便是创作前的构思都会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材定题,根据树根或者木材的自然形态来进行构思,简单来说,首先看它大概像什么,然后再根据它所具有的这种形象特征进行创作;另一种是因题选材,根据所确定的主题对树根进行创作。无论是哪种构思所呈现的作品都需要从三方面考量来考虑根雕的价值,分别是材料价值、制作价值和艺术价值。”
周银章对根雕的初心不仅体现在制作过程的专心与细致中,更体现在每一次选料的严谨,每一种工具的选用。哪怕是从山上捡到的树根,周银章都会认真对待,经过简单地洗泥去皮后,便成为了一块具有无限可能的坯料。再经过打坯、勾线、雕刻、细化等一系列操作后,周银章给予了树根二次生命,枯木逢春,让朽木也可雕。
图为周银章雕刻的作品《睡罗汉》 通讯员 杨志远 供图
“不能老守着传统,也要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艺人们不能老守着传统,也要创新。”周银章的雕刻工具,除了传统的斧、凿、锤,还有手捻钻、电锯等电动工具。他解释道,“虽然借助电动工具,但这样的根雕本质还是人工手持的雕刻。相比于使用传统工具,借助电动工具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便于雕刻坯料较大的作品,还能方便孩子们更轻松地进行创作。”
“机械化雕刻的效率高,速度快,而且呈现出的效果也比较好,对手工雕刻的冲击非常大。”同时,周银章也表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根雕这类非遗文化的传承是利弊共存的。一方面,信息的快速传播让更多人通过新媒体知道了根雕这门手艺,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另一方面,机械化雕刻正在冲击着传统手工雕刻市场,更多的老手艺人逐渐退出了手工雕刻行业。
周银章感叹道,“现在的雕刻作品基本上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重在记录。现实题材也有一些,可是市场打不开,欣赏的人也少。”
图为周银章正在接受采访 通讯员 杨志远 供图
“只要有人学,技艺就不会断”
周银章表示,他并不十分担心根雕技艺的传承。业余时间里,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根雕创作上。随着“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周银章也把“根雕艺术”带入课堂,让同学们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之美。在他的背后,陈列着他过往的一些作品,从惟妙惟肖的关公像到形神兼备的卧佛像。在一众根雕作品中,一幅巨大的素描图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以前我教美术,现在我教雕刻,都是在教大家发现美,创造美”周银章说,“只要有人学,技艺就不会断。”
逸品根雕的工作室如今设立在长临河中学里,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总能看到周银章传授孩子们雕刻技艺的身影。孩子们看着手边的木块,拿着刻刀,簌簌掉落的木屑寄托着根雕传承的希望与未来。
“看到你们,看到那些孩子,我就好像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痴迷于根雕的周银章鼓励青少年亲身体验和学习根雕文化,在雕刻创作中感受这项技艺的魅力所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传下来。(通讯员 郁应灵 叶凌志 张程宏 杨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