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安徽乡村振兴网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投稿邮箱:ahxczx@126.com  合作热线:18656151097、17730220700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乡村振兴网 > 生态振兴 > 正文

逐梦“美如画”

2021-10-29 11:15:00 来源:安徽日报作者:夏胜为
   

  近日,合肥市庐州公园秋色初显。今年来,庐州公园日均客流量2000余人次,双休节假日上万人次。 2018年,该公园获评安徽省省级体育生态公园。记者 徐旻昊 摄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生态美是必选项。

  从奔小康到要健康,从求温饱到要环保,人们期盼家园“美如画”——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鸟语花香。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五年间,我省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推深做实林长制、生态补偿制等改革,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很多人感慨:现在蓝天多了,雾霾少了;清水绿岸多了,黑臭水体少了。监测数据印证着变化。以空气质量为例,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今年1月至9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

  守护大江大湖 擦亮生态名片

  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创下考核以来最好水平;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V类好转为IV类

  金秋时节,长江之畔的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天高水阔。苍穹之下,大江浩荡奔流,岸线五彩斑斓。漫步游园步道,如同置身生态画卷。

  生活在周边的人们,过去自嘲:临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如今感叹:昔日脏乱差,今日美如画。

  “蝶变”后的薛家洼,成了全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

  薛家洼一度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一些非法码头和 “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

  随着全面打造美丽长江 (安徽)经济带吹响号角、长江安徽段“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实施,2019年起,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口,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对长江东岸开展综合整治,打造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美丽岸线。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我省以大格局认识大战略,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

  2018年起,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坚持对标对表、高位推进,坚持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加快打造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

  保护长江,我省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纵深开展 “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四个100%,努力还一江清水、护两岸青山。

  去年,我省长江流域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 90%,比201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干流水质持续保持为Ⅱ类。

  长江流域,状若心形的巢湖,八百里烟波浩渺,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江淮大地。

  开展鱼类增殖放流,优化鱼类种群结构,逐步构建巢湖多物种生态平衡,是巢湖综合治理针对“内源”污染的一大举措,有助于改善巢湖水域生态环境。

  增殖放流前,巢湖全面禁捕。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湖区实施全域十年禁捕。这在巢湖历史上属首次,在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中也是首例。今年4月,继十年禁渔后,省巢湖管理局再推十年禁钓。

  河湖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治理巢湖,合肥市近年来推动新一轮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富民”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做好“绿链式”保护,避免“铁桶式”开发。

  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V类转为IV类,去年一度好转为I-II类。今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当前,我省将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最好名片工作,作为全省流域生态治理“一号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把巢湖打造成为天蓝、水清、地绿、城美、民富的合肥最好名片。

  纵深推进改革 激发绿色活力

  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推深做实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全省森林覆盖率达30.22%,新安江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近日,在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苗木基地,苗农们取土、挖苗、装车,忙得热火朝天。一辆辆装满苗木的拖拉机将苗木运送到村头的货场。

  “现在种树可省心了。 ”村民顾成山说,今年开春,村里的部分蜀桧树出现发黄、萎缩的迹象,村级林长刘宏燕立刻从县里请来了林业专家,给苗木配药,原本发黄的树木恢复了生机。

  “作为村级林长,我要做好服务,让林桥苗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刘宏燕说。

  拓宽村里道路、培养500余人的苗木经纪人队伍、上线电商平台……如今的林桥村,漫山遍野的苗木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2020年,林桥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全村苗木销售总额过亿元,入选“2020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

  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

  今年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由此,我省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走向全国。

  今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是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

  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抓制度创新,纵深推进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

  2012年,在财政部、原环保部的指导下,皖浙两省正式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开全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先河。

  试点以来,黄山市累计投入180亿元,着眼于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在全省首创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等“七统一”农药集中配送模式;关停污染企业22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新安江干流全面退捕禁捕,岸线退耕还林还草,沿江5993只网箱全部退养;关闭搬迁124家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实施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等。

  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试点工作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新安江模式”已在全国其他10个流域、15个省份复制推广。我省将“新安江模式”拓展到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领域等。

  在接续开展三轮试点基础上,我省与浙江省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9月初,我省首笔绿色电力交易达成,新能源发电企业太白光伏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液化空气(合肥)有限公司等电力用户达成总量为11000兆瓦时的绿电交易。

  在合肥市蜀山区,“中国环境谷”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合肥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环境谷”立足环境产业高端化、集成化发展,拥有27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集聚了环境领域重点企业145家,形成全环保产业链的框架体系。

  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突破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污染防治攻坚 保卫碧水蓝天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保督察整改,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天更蓝了,水更清了

  “PM2.5仅13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8.2%”……

  前不久,省生态环境厅发布近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情况,7月份全省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格外亮眼,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单月历史最优。

  “安徽蓝”的背后,是持续攻坚的蓝天保卫战。

  在天瑞集团萧县水泥有限公司大门口,一块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窑尾排口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实时排放数据。经过提标改造,该公司污染排放浓度大幅下降,成为我省第一家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水泥企业。

  全省水泥企业去年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达到强制性地方标准——《安徽省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规定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分别是国标的50%、50%、31.2%。

  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我省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促进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构建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碧水,我省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

  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势在必行。 “生态环保督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是近年来生态环境领域的高频词汇。

  我省强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紧紧扭住整改工作不放松,加强督导调度,严格整改标准,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作为一家老牌化工企业,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区的昊源化工厂年产150万吨尿素、60万吨甲醇、50万吨二甲醚等,其中尿素生产规模全省领先。

  近年来,该企业积极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加强环保投入和生产工艺改造升级,累计投入9.37亿元用于环保改造。 “灰渣做成建材,污水净化后循环利用,沉淀物作为煤化工原料。我们通过层层环节绿色管控,确保原材料‘吃干榨净’。”昊源化工常务副总经理高明林表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结构,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以此推动“水清岸绿产业优”。

  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比例87.7%,好于目标要求13.2个百分点。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0.1%,为历年来最高。

  今年1月至9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10微克,同比下降5.9%。全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1.4%,优于年度目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

  污染防治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今年起,我省按照“先试点、后规范、再推广”思路,探索一项生态环保领域全新制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

  亳州是首批试点市,将市中心城区划分为441个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格明确1人担任环境专项监督长,快速排查处置环境问题。各县区各乡镇以村为单元,每个村明确1名人员担任村级环境专项监督长,让村村都有生态环境守护员。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将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与河湖长、林长将形成环境监督“一张网”,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治理的“人民防线”。

  守护青山绿水、夯实绿色本底,不仅关系当下百姓福祉,也是为长远计、为子孙谋。

  当前,我省正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记者 夏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