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安徽乡村振兴网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投稿邮箱:ahxczx@126.com  合作热线:18656151097、17730220700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生态振兴 > 正文

2023-11-13 12:32:20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网作者:曾福来

  风,越过山野,带着清香,带着泥土的芬芳轻轻地拂过青山湖,拂过黄龙村。

  风,吹拂着年轮,一轮又一轮。

  在合肥市的最南端有一村叫黄龙村,它位于庐江县罗河镇境内,东、西、南三面均与铜陵市枞阳县接壤。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多年来一直是“锁在深闺人未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黄龙村犹如一位清丽淡雅的女子走出深闺,美得让人赞叹,让人惊艳......

千年古村

  很久以前,这里有个寺庙,香火非常旺盛,寺庙内住着一位俗家弟子,这小伙子手脚伶俐,非常勤快,常年替寺内担水劈柴,讨人喜欢。一日,月黑风高之夜,寺庙来了一伙强盗,抢了庙内的财物,还放火烧了寺庙,火光冲天,关键时刻在外的小伙子回来了,为了灭火救人,他毫不犹豫冲向火海,等到把僧尼全部救出来时,一根烧着了的横梁砸了下来,正好击中小伙子的头部,众人赶紧把他从火海里救出,小伙子因受伤过重,奄奄一息,大家忙问他叫什么名字,小伙子断断续续地说:“我叫黄龙,我叫黄龙”。就这样黄龙的名字便在当地传播开来,后人们为纪念见义勇为的“黄龙”便在此地重新修建了庙宇,取名黄龙庵,所在的村也叫黄龙村。2006年因区划调整,杨楼村和黄龙村合并,被重新命名为“黄龙村”。

  黄龙村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人文荟萃。之所以被称为“千年古村”,有以下为证:

  见证一:伍家塥。追溯它的来历,与庐江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伍乔有关。据传当年,伍乔曾与同窗好友何秀才(枞阳县白柳镇何山村人)结伴,游览到现在的伍家塥一带,赏其秀水青山,即兴赋诗《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闲步秋光思杳然,荷藜因共过林烟。期收野药寻幽路,欲采溪菱上小船。云吐晚阴藏霁岫,柳含余霭咽残蝉。倒尊尽日忘归处,山磬数声敲暝天”。此后,他潜居黄龙用功数载,后赴京赶考,名列第一。伍乔常居民间,知百姓之痛苦,钦点为状元后,朝廷要为他树牌坊,伍乔上书皇帝,建议用树牌坊的银两为民间建桥,获准后根据伍乔的建议,在如今黄泥岗一带的地势低洼处(现店桥养老院对面)建桥一座。为感其功德,当地百姓把这座桥叫“伍功桥”,现仍存有遗址。为纪念伍乔,人们把他在黄龙村生活住居过的地方叫伍家畈,赋诗的地方就叫伍家塥。伍乔是南唐状元,从南唐到现在历史已跨越了一千多年。

  见证二:黄龙庵。现存的黄龙庵碑文刻载:黄龙庵“开基于唐,中兴于清”,推断一下时间,说明佛教文化在黄龙这片古老的土地已传播了一千多年。现在,在黄龙庵原来的遗址上至今还见到一块石碑,上面刻字记载此碑立于乾隆二十年,还有具体到个人为建黄龙庵捐纹银的姓名和数字,这就是“中兴于清”的见证。受佛教文化影响,黄龙村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所庙宇。黄龙庵当年僧尼云集,香火缭绕;三圣庵,晨钟暮鼓,穿越着时空;报德庵,山峦苍翠,环境幽绝;青山庵,溪流潺潺,木鱼声声。现仅存的黄龙庵仍庙宇恢宏,梵音袅袅......

  见证三:相关矾母山的记载。矾母山古称崑山,根据明正德《安庆府志》和《无为州志》记载,早在唐朝中叶矾母山就开始有人开采明矾,从唐朝中叶到现在,时间已过千年之久。

  北宋元丰年间,无为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状元焦蹈。焦蹈考中状元后衣锦还乡,谁料回乡以后身染重病,名医束手无策,家人只能求神问卜,说是昆山(今矾山镇)有人开矿伤了地脉,差人前去查看,发现此处确在开矾矿,便责令立即停工,停工五日后焦蹈身体仍不见好转,于是派人继续查找,最后按图索骥,查到现在黄龙村的矾母山,果然有人在此开矿,随即将此情况报于焦蹈,但焦蹈已是病入膏肓,无心再过问此事,到第七日焦蹈撒手人寰。别瞧矾母山不大,矿脉却直通矾山的大小矾矿,因开采历史比庐江矾矿早有一百当年,因此称为“矾母山”,意为矾山之母。

  见证四:千年古树。据相关部门考究,黄龙村现在存有的千年古树有七棵,尤其是石冲的一棵柏树树龄达2300年。悠悠古树,记录和守护黄龙村历史。

  黄龙村物华天宝,境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寅葬卯发、蔡家行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享誉乡里。现留存的文化名迹有:

  古界碑。在合肥市和铜陵市的“分水岭”处,此碑南北向,南面的字迹已经风化模糊,北面的“江南安庆府桐城县”字迹尚清晰可辨,据考究此界碑距今已近400年矣,当年的庐州府和安庆府南部疆界长达300多华里,唯此一块界碑。2022年5月,合肥市民政局发现这块碑极具文物、观赏和保护价值,于是就动员社会团体募捐保护,最终由合肥市建筑质量协会投资在此建界碑亭,并用钢化玻璃将古界碑罩盖。合肥市楹联协会会长为“界碑亭”创作楹联一副,上联:“山青水绿春无界”,下联:“民朴风淳德有邻”,并由老书法家书就。阳光下的“界碑亭”熠熠生辉,常年来此观赏的人络绎不绝。

  三步两拱桥。很久以前,在风水岭一带方圆五十里范围盛产黄烟叶,每年种烟大户都雇人将黄烟叶挑运至舒城、六安、霍山以及河南固始一带销售,对方的烟行也常常派人来此收购黄烟叶。在以前交通不发达的时候,风水岭一带常常以水为患,为方便生意通行,由当地烟商们牵头,发动民间捐资建桥,于是在风水岭西北边的一百米左右低洼处建桥一座,此桥由四块石板分两排并排铺成,南北方向,中间有桥墩,两孔,走三步就能通过,故称作为“三步两拱桥”。千百年来,它为连接南北交通作出了重大贡献。渡江战役前夕,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部队要路过黄龙村到枞阳县桂家坝,途中必须要经过黄龙村内的三步两拱桥,由于桥的宽度限制,加上部队有许多武器辎重,每天过客量非常有限,部队只好驻扎在三步两拱桥附近的一带村庄,陆陆续续在桥上走了一个月才走完。三步两拱桥见证着黄龙村的历史,是黄龙村红色文化的象征。

  报德庵遗址。位于鲍塝村民组家后自然村庄后面。相传古时有一秀才进京赶考,不慎将银两丢失,途经此处已饥饿难耐,当时这里住有一包姓村民,秀才便向包家讨要充饥食物,包某热情地将秀才引进屋内,将饭菜盛满端给秀才,在走时为不耽误秀才进京赶考,包某将家中仅有的银两全送给了秀才,后来秀才高中,为报答包某恩情,见包某单身一人,年事已高,没有子嗣,无人赡养,便将包某的茅草屋拆掉,重新修建一座庙宇,取名“报德庵”,就这样包某在庙内接受信士弟子捐赠香火。好人终有好报。康熙三十九年包某去世以后,秀才为其树碑立塔。遗址现留有竹林和墓塔,它是黄龙村孝道文化的象征。

  墙壑老井。在鲍榜村民组,井水甘甜清冽,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历史。原墙壑没有人家,元末民初,鲍姓从黄山歙县迁到这里而建,井口用青石凿成井套,这口老井不同于其他老井的特别之处就是圆井园口,传说这口井建成以后,鲍姓先后考出18位县令。这口井的水源来自地下山泉,水质较好,历史上从来没干涸过,直至现在,周边还有很多人在此井吃水。

  沈桥。为方便生产、生活和通行,由当地居民自发捐资而建,共有上、中、下三座。民谣有:“一里路来三座桥,上沈桥、中沈桥、下沈桥”。“审桥”的故事就出自于此。相传很多年前,这些桥没有桥名,有天夜里一卖油郎路过桥(即现在的下沈桥)时被劫杀,案报官府,知县久侦未破,便布告在此“审桥”,“审桥”的这天,乡邻们纷纷前来围观,县太爷指定审桥就是杀人越货的凶手,命令衙役拷打审问,拷打半个时辰,县太爷说:“这桥已经不能再用了,官府决定在此重新修建一座桥,请乡邻捐款。”于是在桥边桌上放一盆清水,请现场的观审者捐款于盆水中,这时有个年轻后生摸出两个铜板扔进盆中,盆中顿时漂起油花,知县即刻将此人拿下,几经拷打,凶手便供出劫杀卖油郎的经过。知县大人“审桥” 破案,名噪一时,乡民们便名此桥为“审桥”,后来人们觉得这个“审”字太难听了,便改为“沈桥”,三座桥中现在保存最完好的是中沈桥。

  九龙厅遗址。在沈桥湾村民组。明末清朝,沈桥湾“寅葬卯发”后,从江南请来木匠,大兴土木,造起了“九龙厅”,轰动乡里。后有人举报到京城,皇帝龙颜大怒,立即派钦差前往查处,如果属实,即以“谋反”之罪将其满门抄斩。朝廷中有一官员与徐家平时交往甚厚,立即将此消息星夜快马通报徐家,徐家闻讯,吓得连夜拆除两进正屋。时过境迁,现存的遗址上仍有两进老屋和里面一块“忠厚家聲”的红木牌匾。

  伍家塥。为伍乔当年作诗吟赋的地方,位于伍家畈村庄前、黄龙村卫生室后。为保护伍家塥,当地政府在此修建了拦水坝,拦水坝起调节水流的作用,丰水时可以排水,枯水时可以蓄水,这样伍家塥就永远不会被破坏。伍氏后裔捐资在此处建石碑一块,上书“伍家塥”三个红色大字。伍家塥附近有“伍家矶”、“伍家冲”。

  矾母山矿坑。为店桥矾矿遗址,周边还留存煅烧烟囱过桥和矾池。矾母山有四个矿坑,其中三号矿坑内有一潭清水,面积二、三百平方米,水不仅清澈,而且碧绿。蓝天白云下,站在此处观看潭水,不仅有“高峡出平湖”之感,而且还有一种观海的感觉。凡是来此观看过此景的人,无不为之好奇而又感到震撼,最后总是依依不舍地离开。矾母山矿坑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作为工业文化遗产,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承载着人们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使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矾母山的炮声(其实是爆破声),产生一种浓浓的乡愁。

  一个村有这么多历史文化名迹确实很少见。

生态黄龙

  黄龙村生态资源良好,负氧离子值极高,是天然的氧吧。村内常年蓝天白云,山水相映,鸟语花香。村内青山苍翠,树木葱郁,秀水环绕,青草飘香,阳光充足,十分适宜植物生长,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1000余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秋高气爽,四季分明,一排排白鹭上下翻飞,好山,好水,好空气,人体舒适感较强,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寿命比较长,因此黄龙村又被称为长寿之乡,现村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一百多人。

  也许是雨水多、湿度大的作用,黄龙村有“植物王国”和“绿色世界”之称。无论是漫步小道还是登山远眺,到处感受到“绿”的涌动,“绿”的延续和“绿”的创意。特殊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山水相映、瑰丽多姿、如诗入画的自然景观,尤其是在中午,青山湖的上空云卷云舒,蓝天白云下展示的一幅美丽山水画,美得入骨......

 振兴之路

  2022年5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机关二级巡视员司胜平到黄龙村任市驻村乡村振兴指导员,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就跑遍了黄龙村,经过了解,司胜平发现黄龙村不仅生态优美,而且人文历史厚重,他决心借乡村振兴之力将黄龙村打造为合肥市最南最美的乡村。

  黄龙村地处边远,手机信号弱,为满足村民们生活需要,在司胜平和黄龙村的争取下,市、县通讯部门在改村架设增强信号铁塔基站两座,彻底解决了村内通讯不畅问题。黄龙村电力供应不稳定,为彻底解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电低电压问题,黄龙村争取国网供电部门通过技改项目投资400多万元改造电网,为满足村民美好生活用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治理。为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司胜平和黄龙村党委一班人积极带领村民们开展村庄整治。现在该村完成中心村庄整治1个,完成“五清一改”、“三化两改”自然村庄13个;今年8月又争取预算资金630万元,正在打造4个精品村庄。治理后的黄龙村,天蓝,山青,水绿,灯亮,路畅,村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为促进乡风文明,打造和美黄龙,黄龙村制定并完善了《村规民约》,带领群众移风易俗,推行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方式,激励广大村民从善向好,积极促进乡村由“环境美”向“内在美”转型。现在村内村民形成了积极行好事、争相存美德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为保护文化权利,展示黄龙形象,在司胜平的努力下该村设计了自己的村标,注册了3个商标,申请了千年古树保护,现在正在申报的“千年古村”。为丰富村民们文化生活,庐江县委组织部和庐江县民政局在黄龙村兴建了新型塑胶文化广场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为扩大黄龙村的知名度,唱响黄龙,司胜平还邀请艺术家为黄龙村出品了2首村歌。

  乡村振兴离不开群众健康。黄龙村是庐江县乃至合肥市的一个边远村,村卫生室基础设施老化,由于缺少设备,一些诊疗业务不便开展,群众就医很不方便。得知这一情况后,司胜平将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梳理向主管部门反映,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县医院医疗集团投资改造、提升了黄龙村卫生室,并配齐了医疗设备,现在村民们看病比较方便,基本上能做到“小病和一般病不出村”。目前,县医院医疗集团已组织力量对黄龙村所有住户开展健康需求调查,他们准备进一步延伸和下沉医疗资源,让群众健康更有“医”靠。

  乡村振兴离不开经济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富农产业,市、县联通公司将黄龙村打造为数字乡村。“要想富,先修路”,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黄龙村两条预算投资6400万元的道路提升项目已经破土动工,实现了庐江县县和罗河镇十七年的夙愿。黄龙村根据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正在谋划“以文促旅”的发展项目,现正在筹建“乡愁博物馆(乡愁记忆馆)”,开始征集藏品。

  现在,来黄龙村观光考察的客人越来越多,不少人这样地评价:黄龙村虽然不是全国最好的行政村,但肯定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越来越多的商家看中黄龙的文旅资源,他们纷纷来这里洽谈投资项目。

  乡村振兴给黄龙村迎来巨变,引得商家、游客和文人志士们纷至沓来,一批批画家常来此写生,一队队摄影爱好者时常来这里采风捕捉镜头,一位歌词爱好者来此后抒歌一首:“合肥的最南边有一个村,黄是你的绿,龙是你的名。千年的沧桑风雨,四季画如春。翠绿绕家园,碧水映月亮......”,一位作家来黄龙后不禁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青山绿水黄金土,千万花树纷芳悠。黄龙正鼓黄龙劲,乡村振兴奔头牛”。

  现在,每一天的黄龙都是新的,每一天黄龙人的笑容总是那么地灿烂。(曾福来)

  作者简介:曾福来,男,中共党员,出生地为庐江县罗河镇黄龙村,现任庐江县卫健委工会工作委员会主席,2002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发表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