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安徽乡村振兴网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投稿邮箱:ahxczx@126.com  合作热线:18656151097、17730220700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乡村振兴网 > 文化振兴 > 正文

传承红色文化 汲取奋进力量 洲头乡迈上新征程

2021-07-05 14:57:21 来源:安庆新闻网作者:何飞 袁洁

  近年来,宿松县洲头乡传承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强力推进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


  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小麦收割机械化作业。(洲头乡供图)

红色家风耀坝头

  宿松县有一条泾江,从大官湖迤逦南流,经坝头桥、下夹河、洲头港至泾江口汇入长江。出生于洲头乡坝头村的皖江文化研究学者孙中球,对于故乡的历史了然于胸。他说,在近代和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坝头留下了印记。

  时代影响着坝头,坝头也在呼应着时代。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无数生长在坝头的进步青年走出家乡,投身到革命洪流中。

  孙中球说:“近代以来,坝头村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特别是叶氏家族群贤辈出。叶氏家族不仅有人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培养革命进步青年,还有多人直接投身到党的革命事业中,为国家独立、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个红色大家族。”

  据介绍,该家族的叶云卿、叶符初叔侄二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于1915年在家乡坝头创办了宿松南二区高等小学,宣传科学与民主。后来,该校也成为我党组织联络、集会的活动场所。

  叶符初的堂弟叶光欧,曾参加五四运动。在1921年“六二”学潮中,同王步文、许继慎等被推选为学生代表,站在运动的最前列,被军警打到昏死过去。1930年,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的时刻,他在安庆大观亭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受组织指派回到家乡发展党的组织,开展群众工作,多次遭反动派当局通缉抓捕,在族人的帮助掩护下都化险为夷。刘邓大军南下时,叶光欧主动赴解放区联系党组织,为大军渡江做向导,完成了侦察、后勤等工作。

  叶光欧胞弟叶尚志从小深受兄长革命思想影响,十八岁时由武汉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投奔山西临汾抗日前线,参加八路军。抗战期间,经历了冀鲁边区三年艰苦卓绝的平原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渤海区党委组织部工作。解放后,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上海市工作。

乡村振兴谱新篇

  如今,在繁荣的泾江之滨,即将出现一个特别的建筑——泾江红色文化展馆。

  “我们建设这个展馆的目的是,进一步挖掘、弘扬、传承红色教育资源,拓展党性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化资源发掘促文化保护,以文化振兴促乡村振兴。目标则是要将其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6月3日,坝头村党总支书记罗艳祥说,村党总支还成立了红色文化建设筹备工作小组,在尊重和保护历史的基础上搜集“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同样在泾江之滨,工农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这里有一家规上企业——安徽天宇纺织有限公司,工人在车间上班时,需要骑着电动车作业。


  宿松县洲头乡一家纺织公司生产车间。(洲头乡供图)

  “厂里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我们主要工作就是骑着电动车来回看看,看纱头是否断线,或查看棉条桶内的棉条是否用完。”3日上午,正在气流纺车间巡视的工人王海燕说,干这份工作,她每月能拿到3000-4000元的工资。“关键是离家近,家门口上班能照顾到家庭。”

  罗艳祥介绍,在坝头村,与王海燕一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愿望的妇女有400余名。而作为传统的棉产区,将纺织企业引进来,不仅解决了当地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当地棉花的销路问题。“去年,这家企业从我们当地棉农手中收购棉花2100吨。”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依托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优势,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全乡有纺织服装企业16家,其中,年税收超100万元的6家。天宇纺织、华恒轻工荣获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洲头乡党委书记汪勇介绍,除了工业集群化,该乡也在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我们在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土地流转、产品多样化等方面发力,积极探索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及田园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全乡累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81家,当年新增23家,土地流转率达75%。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新提升。”

  “以前,这一片低洼耕地,最怕汛期的内涝。”3日下午,在洲头乡下夹村的“稻虾连作”种养基地里,基地负责人龚国安正在田间享受着小龙虾丰收的喜悦。

  “我们这个基地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耕地产生的效益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龚国安介绍,基地流转了当地400多户农户的耕地,农户能获得每亩500元的租金。基地的用工需求也比较大,周边农户还能获得务工收入。“去年,基地向当地农户支付土地租金和就业工资累计130余万元。”

  “现在,都是机械化作业咯!”洲头乡泗洲村小麦种植大户夏西富说,如今,从小麦播种、施肥、防病虫害到收割,他已经全程采用机械化作业。“乡里的农技专家还引导我们搞生态、循环的种植模式,你看啊,现在种田没点技术还真是不行。”(全媒体记者 何飞 通讯员 袁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