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安徽乡村振兴网 | 安徽新媒体集团

投稿邮箱:ahxczx@126.com  合作热线:18656151097、17730220700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乡村振兴网 > 振兴先锋 > 正文

王亚楠:生态养牛奏响“致富曲”

2021-08-23 14:34:34 来源:亳州晚报作者:冯耘

  “我的养殖场有秸秆饲料加工中心,饲料都是用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秸秆加工的,既能帮助农民处理秸秆,增加收入,也能提高肉牛品质,降低养殖成本。牛粪污则作为有机肥还田,形成生态循环。”日前,在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后许村的兴亚养殖场,“85后”青年王亚楠一边喂牛,一边对记者说。

  “我父亲养牛养了很多年,这方面有经验。可能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对养牛也有了兴趣。再说,皖北地区饲草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发展牛羊养殖业。”2013年7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的王亚楠回到家乡,开始筹建养殖场,一开始只有一栋牛舍37头牛,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建有标准化牛舍6200平方米,现存栏肉牛330头,其中能繁母牛200头。近三年,每年平均出栏育肥牛90头、小母牛70头。

  “前几年养牛,先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购进架子牛,回来育肥。现在不这样干了,因为成本太高,长途运输还会导致应激综合症,且外地引进的牛是否适合本地‘水土’,也不好把控。”王亚楠介绍,他瞄准市场需求,在培育能繁母牛上下功夫。“养能繁母牛,三年多时间才能见到效益,周期太长,皖北很多养牛户不愿干。反过来看,这正是市场空白。”

  在兴亚养殖场,记者看到,场区内部布局有序,周围绿树环绕;喂牛的主要饲料是玉米和小麦秸秆,牛粪全部作为有机肥料还田,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2015年,我流转260亩地,每年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玉米全部用来做青贮饲料,小麦秸秆也是饲料。这样一来,饲料有了着落,牛粪有了出路,形成生态循环的健康养殖模式。”王亚楠告诉记者。

  “不过,这些地所产秸秆是远远不够养殖场用的。”王亚楠说,他的养殖场每年要从周边村采购2000亩地的玉米秸秆、1000亩地的小麦秸秆。“村民卖玉米秸秆,一亩可增收100多元,卖小麦秸秆,一亩增收20多元。”

  这位学艺术的大学生不仅能把牛养好,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致富。今年53岁的李后光是脱贫户,他和老伴都在养殖场务工,两人年收入8万元。“没想到,在家门口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现在我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之前孩子生病欠的账也快还完了。”李后光说,在养殖场工作多年,他看着王亚楠凡事亲力亲为,一步步把养殖场发展壮大。

  王亚楠说,自己之所以成功,是赶上了国家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好政策。回到家乡后,他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掌握了养殖肉牛的技术,又申请了30万元的财政贴息创业贷款,解决了资金的燃眉之急。谯城区农业农村局的专家还经常上门指导,帮助他及时化解小牛生病等养殖中遇到的难题。

  “2018年养殖场获得‘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基地’称号,获得补助200万元。2019年获得‘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基地’称号,获得补助10万元。”王亚楠表示,他将继续向周边养殖户传授绿色养殖技术,推动种养循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冯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