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是徽州传统古村落,在村中一座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中,一家由明代老宅翻新修建而成的特色民宿成为很多住客了解徽文化的“窗口”。
“这边是莲花门、迎霭门,窗棂和楹柱上的木雕就是著名的‘徽州三雕’之一。”“拾庭画驿”民宿主理人黄智勇正在给刚入住的客人讲解徽州建筑的构造之美。
庭院杂草丛生、房屋年久失修、墙体部分坍塌,和当地很多徽州古民居一样,这座老宅也曾面临保护与利用的困境。2012年,返乡创业的黄智勇买下老宅,并聘请当地50余名传统工匠参与修缮。他坚持用老材料,保留原风貌,修旧如旧。
绘鱼灯、看徽剧、品香茗、打食桃……民宿内组织的徽州传统民俗活动让很多住客印象深刻。“住在这里像住在水墨画中,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徽文化。”来自广东的游客张女士已是第二次前来。
“今天的民宿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人们选择住民宿,就是要体验特有的风俗民情、在地文化。”在黄智勇看来,想要真正依托民宿产业盘活闲置资产,带动乡村振兴,需要挖掘、活化、利用好在地资源,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民宿主理人黄智勇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石亭村创办的特色民宿。(资料图片)
“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赋予皖南民宿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气质,也是打造特色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在相距百公里外的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溪村,“90后”民宿主理人陈然有着同样的坚持。
石头堆砌的拱门、质朴的徽式木屋、竹藤编织的吊桥,民宿的庭院中,客人们或嬉戏玩耍、或围炉煮茶,各享其乐。
今年初,陈然的民宿获评2022年全国甲级旅游民宿,在带动村民就业、农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让地处大山深处的小村子逐渐“活起来”。
“利用在地资源,把民宿打造成山野乡村的‘流量入口’,让乡村振兴有了‘新赛道’。”这些年,陈然不断推动当地民宿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引导村庄向民宿集群方向发展。
将民宿与古民居保护相结合,活化在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地标;利用好山好水优势,创新发展“农舍经济”……一场“农房变民宿、农品变商品、农民变房东”的美丽蝶变正在安徽的山山水水间悄然发生。据统计,全省民宿总量已达6000余家。
“民宿之于乡村,就像一扇窗户,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向乡村。”黄山市市长何毅介绍,黄山市现有各类民宿3100余家,2022年全市民宿接待游客超330万人次、综合效益达65亿元。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的民宿建设前后对比图。(资料图片)
闲置农房改造成的民宿、牛栏改造成的咖啡厅、破旧石屋改造成的露天烧烤地……在合肥市庐江县万山镇长冲村,隐于青山绿水间的云里安凹民宿为前来游玩的人们提供了一方田园乐土。
很难想象,这里在几年前还一片荒凉。彼时,散落在山坳里的13栋农房只有一户有人居住,其余废弃闲置。
2018年,庐江县人民政府开始通过多渠道融资将闲置的农舍进行集中收储,并邀请专业设计团队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将其改造成民宿。
“我们保留了原来的自然风貌和农舍布局,民宿的员工很多都是当地的村民。”民宿负责人马凤余说,这一占地142亩的民宿自今年3月起,一直保持着约80%的入住率,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发展。
将农房打造成民宿是当地发展“农舍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庐江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荣介绍,当前,全县利用乡村闲置农房资源,已建成精品民宿25家,在建28家,引导200多户农民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发展大众民宿、农家餐馆。
“发展‘农舍经济’有效解决了农村的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实现了‘农房变客房’‘创意变生意’。”苏荣说。(刘美子 汪海月)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