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正好,在合肥市蜀山区高刘街道的梨园,一片生机盎然。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生理障碍调控岗位科学家、安徽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合肥市乡村振兴科技帮扶团队负责人、安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贾兵教授正带领课题组专家进行梨园套种大球盖菇的测产。
近年来,凭借对农业科技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实践,贾兵团队成功探索出梨树下套种大球盖菇(别名赤松茸)的种植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让梨树下的每一寸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更为当地种植户打开了增收致富的新天地。
梨树与大球盖菇“联姻”
春光乍暖,农果园内的梨树下,一朵朵大球盖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它们菌杆洁白如玉,伞面赤红似火,显得格外耀眼。贾兵和梨园负责人王立平站在试验地里,他们手中的大球盖菇沉甸甸地,承载着丰收的喜悦和希望。
种植户王立平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这些地只种梨,现在一年能多收几茬大球盖菇,收入翻了好几倍。”
这一切,都离不开贾兵教授团队创新尝试和试验。
2022年秋季和2023年秋季,团队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实际情况,巧妙地在‘秋月’梨树下套种了大球盖菇,均获成功。这种创新的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为大球盖菇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梨园种植产业面临着劳动力、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的挑战,使得种植效益难以进一步提高。”贾兵介绍道,“我们想提升种植户的收入,便开始了套种试验。”
在种植大球盖菇的过程中,团队还注重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将稻田的秸秆打碎后加入生石灰,倒入土地进行发酵,作为大球盖菇天然的栽培基质。这一举措使周边稻田间大量的秸秆得到利用,又保证了大球盖菇的绿色健康成长。
数据说话 效果显著
开春的3月,迎来了试验田大球盖菇的丰收,梨园内,种植户忙着采摘、称重、打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月26日,一场高规格的观摩会在这里举行。有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凤权等省内外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该种植新模式进行了现场测评。合肥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梁善斌、巢湖市乡村振兴局张磊等,以及巢湖市当地的种植大户纷纷前来指导、观摩交流。
“贾教授,您看看这1平方产量有多少斤?”王立平迫不及待地问道。
“1平方3天的产量一共11斤!”贾兵满意地点点头,“产量相当不错,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观摩会上,贾兵团队对大球盖菇的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现场讲解。
根据测算,在不影响梨园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每亩梨园套种大球盖菇可增产鲜菇1650.5公斤。按照市场价20元每公斤计算,每亩梨园可增加产值近3万元。这一数字对于种植户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在刘凤权教授看来:“这一数据不仅证明了该模式的经济效益,更展示了其在改善土壤条件、减少杂草危害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大球盖菇“安新家”振兴在望
科技助力下,大球盖菇在“秋月”梨树下找到了它的新家。
梨树与大球盖菇的成功套种,是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典范。
贾兵教授表示,这种模式的成功试验,将为种植户们开辟一条新的增收渠道,同时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希望通过更多的实践和探索,将这一创新模式推广到更广泛的区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春风吹过梨园,赤松茸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新的种子已经播下,等待着丰收的季节到来。(汪源 刘职伟)
中安在线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 2009-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